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公共数据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细算农家增收账

 时间:2023-06-04 16:29       大    中    小      来源: 人民日报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措施。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迈上2万元这个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同比名义增长6.1%,实际增长4.8%,比去年全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如何进一步稳定农民收入基本盘、拓宽增收面?本报记者走进农村,与农民朋友一起细算增收账,透过一家一户的小账本,看农民持续增收背后的原因及政策举措,凝聚合力,让亿万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种蔗大户韦金权——

甘蔗高产高糖“双高”种植,每亩增收1400元

【账本】

正值甘蔗田间管理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濑湍镇板兰村村民韦金权的蔗田里,大马力拖拉机往来穿梭,中耕、施肥、碎土、培土、除草,几道工序一次完成。

“我们家种了30亩甘蔗,去年亩产超过6.5吨,每亩收入3600多元,增加了1400元,全年种蔗总收入超过10万元。”韦金权说。

同样是种蔗,产量为何大增?“主要是糖料蔗高产高糖‘双高’标准种植的功劳。”韦金权细说其中的奥秘。

过去,30亩地分散在18处地方,由于地块分散、管理水平低,忙活一年,每亩甘蔗收入只有2000元。“小地块只能用牛耙,耕不深,还费时费力。土地整合后,用上甘蔗种植机,一天可种植十几亩,效率是人工种植的十几倍。”韦金权说。

甘蔗“双高”建设,带来了新的种植方式。村里成立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蔗农用土地入社,成为合作社的社员。韦金权介绍,“社员能享受耕、种、收机械化服务,还有团购化肥和农药等优惠。”

江州区出台对甘蔗“双高”基地蔗农的肥料、蔗种、机械化种植和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联合5家龙头企业,每年投入3.5亿元,让广大蔗农受益。“我们与糖厂签订了保价收购的合同,销路不愁,付款还快,再加上每亩350元的补贴,大家种蔗信心更足了。”韦金权说。

据悉,2022—2023年榨季,江州区农民种蔗总收入26.61亿元,人均种蔗收入1.59万元。

“种甘蔗让我过上了‘甜蜜生活’。”韦金权说,这几年家里盖起了楼房,买了小汽车,“相信往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连线】

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1/3左右,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要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要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

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年实施全国乡村重点产业提升行动,培育一批资源优势明显、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强化示范引领,力争到2025年每个省份培养1000名左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返乡创业者误坚——

手艺饭越吃越香,餐馆营业额增加5倍多

【账本】

西藏自治区江孜县达孜乡古啦餐馆后厨,扎西央宗起锅、颠勺、浇汁,不一会儿,一盘香气扑鼻的红烧茄子被端上餐桌。举手投足之间,透出利落劲,“我能做30多种菜品,还是这家餐馆的领班,一年收入6万多元。”

“多亏了县里举办的烹饪技能培训班,培养了好师傅,让我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餐馆经营者误坚接过话头。

“前几年,我和弟弟在外地打工,干的是体力活,不是长久之计。”误坚说。随着县域经济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农牧民返乡创业,误坚开了一家特色餐馆。

然而,餐馆菜品单一,回头客很少。“年底一盘算,刨除开销,剩不下多少。”误坚坦言。2020年,县人社局就业技能培训班开班授课,“这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结束45天培训后,误坚又主动申请延期30天。学以致用,有了技术,菜品种类丰富了,如今餐馆营业额增加了5倍多,纯利润30多万元,还招收了10多名乡亲务工。

“有了一技之长,手艺饭就能越吃越香!”腾出手来的误坚,入股了县里的西酥啦餐馆。最近,他又在筹备开一家200多平方米的饭店,“顺利的话,年收入能比现在餐馆翻一番,带动30多人就业。”

江孜县人社局局长强珍介绍,今年一季度,江孜县餐饮等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1518.2万元。

【连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约1.8亿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3%。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4504元,同比增长1.5%。

“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四成左右,要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拓岗增收。”北京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张琦说。一方面,要促进就近就业增岗。目前超过3/4的农民工在省域内就业,超过一半在县域内就业。要顺应这种趋势,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大外出就业稳岗。开展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

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国家乡村振兴局提出,今年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为抓好创业就业促增收,农业农村部提出,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强农业创业创新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带动农民就地创业、就近就业。

顺应县域农民工流动变化趋势,今年年初,人社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适应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要求,着力提高县域农民工就业质量和技能水平,维护劳动保障权益,扩大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强化基层服务能力。

村支书胡海云——

产业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不到半年收入185万元

【账本】

江西省永新县高桥楼镇拿溪村农旅基地里人头攒动,万婴幼儿园的100多名小朋友在田里体验插秧、抓鱼,孩子们尽情奔跑,有的手上抱着刚抓到的鱼,笑得开怀。

“田还是那片田,思路一变天地宽。”拿溪村党支部书记胡海云介绍,稻鱼共生,一田双收,有机大米卖到了每斤15元,稻田鱼、稻田鸭也成了周边酒店的抢手货。80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每户每亩年增收1500元。

稻渔综合种养步入正轨后,胡海云开始谋划农文旅融合发展。村里吸引企业联合打造田园综合体,种养基地变身为农旅基地,不到半年,门票收入125万元,餐饮收入60万余元。趁热打铁,基地推出了农耕体验、耕读教育、文艺采风等学生素质拓展、团建等项目,招收了长期工18人,发放劳务工资累计达400多万元。

基地的火热人气带旺了乡亲们的好日子。周边村民在基地两侧支起小摊,卖起了土特产。村民李铁秀在基地负责厨房后勤,每个月固定工资4000多元,今年种了8亩西瓜,预计年收入能达10万元。

“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收入也越来越多。”胡海云算起账来:去年,村里流转的山场和田地租金17万元,水上乐园项目租金9万元,光伏发电收益9万元,蔬菜大棚租金3万多元,“今年新种了50多亩西瓜和70多亩水稻,设立了一个就业帮扶车间,村集体收入还能再上个台阶。”

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永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郭页发说,县里推进11个农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下一步将从主体、产业、市场、科技等方面入手,推动农业与文旅功能优势互补,激发“乘数效应”,延展乡村产业链价值链。

【连线】

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参与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其他农民高30%以上。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农民财产性收入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可以挖掘。”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彭超说,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融合发展中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各地应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等发展模式,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成员共享收益。

农业农村部提出,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开展集体收益分配权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等试点,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记者 常钦、庞革平;李梅英、陆华勇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