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03 16:42
大
中
小
一、健全组织体系。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长为成员的中药材产业领导机构,逐级明确工作任务,形成了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了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县、乡(镇)、村三级组织体系,进一步扶持产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建设,扩大各组织的覆盖范围,优化中药材产业结构,提升组织化水平,推动产业化进程。
二、注重指导服务。引进了山西医药集团公司,在兴县注册了兴县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技术人员跟踪到田间地进行技术服务。积极与省农科院合作,强化专家指导,制定了2019-2023年中药材产业规划。同时,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技术指导组,协调各方力量,密切合作,保证中药材种植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中药材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三、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2016年和2018年补助标准为400元/亩;2017年补助标准为贫困户400元/亩,非贫困户200元/亩;2019年补助标准为大田、经济林下400元/亩,荒山荒坡200元/亩。“一村一基地”中药材项目根据品种不同、地块不同补助标准为1200元左右。通过资金扶持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又好有快发展。
四、强化政策扶持。紧紧抓住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进一步优化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对中药材基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市场营销、加工转化等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支持引进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精深加工企业、交易市场等重大项目建设。通过贷款贴息、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投入、扶贫周转金使用、品牌宣传、企业生产设施补贴等多种措施扶持,积极培育中药材加工新型主体。采用“中医药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政府给予必要支持,积极推进了标准化中药材智能育苗大棚、露天育苗和种源基地建设。以扶龙头、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为工作重点,多次召开中药材加工销售企业座谈会,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全力帮助解决困难。推荐企业参加各地农产品展销会,创建电商平台,实行网上销售,想方设法为帮助企业寻求发展出路。
五、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产业化经营模式,坚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抓好源头,建好“第一车间”,提高中药材产地加工、分级包装、储藏运输和深度加工水平;延伸中药材产业发展链条,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切实强化品牌化与企业化经营;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模式,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原则,建立绩效考核和以奖代补、进入退出机制,加强行政监督指导与绩效考核;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合理利用中药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把中药材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强化产业融合、产业带动,发挥各类主体的作用,促进“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做大做强;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实施产品、产业、市场相互联动,推进品牌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