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信息

兴县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

 时间:2021-09-18 16:33       大    中    小      来源: 兴县公安局

 

黄河干流兴县段北起瓦塘镇后北会村,南至圪垯上乡大峪口村,流经5个乡镇、21个村,境内流长82公里,兴县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黄河一级支流有10条。常年有稳定基流的有蔚汾河、岚漪河,其余为汛期山洪沟。我县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主要做法如下:

一、多措并举狠抓污染防治

(一)严格落实河长制健全完善“河长+河长助理+河流警长+巡河员”工作机制,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编制县内20条重点河流的“一河一策”、“一河一档”方案。落实河道水质网格化监管责任,持续开展河流水环境整治“八大专项行动”开展蔚汾河、岚漪河流域河道综合治理,“十三五”以来,我县县乡村三级河长累计巡河3526次,处理相关问题386个。

(二)集中整治“四乱”。“十三五”以来,我县严厉打击向河道倾倒垃圾、粪污等违法行为,组织属地乡镇对蔚汾河、岚漪河堤外3km范围内且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村庄进行彻底清查,累计清理蔚汾河、岚漪河及其16条支流河道179公里范围内的垃圾、杂物近6万方,封堵非法排污口3个。整治无人机航拍巡查疑似“四乱”问题253处。

(三)加大力度治污。完成了蔚汾河清淤蓄水东延扩建工程、蔚汾河河道质量工程和岚漪河兴县段河道治理工程,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日处理1.5万吨,兴县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现已开工建设,投运后每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可新增1万吨。目前,岚漪河裴家川口出境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类水质,蔚汾河碧村断面达到地表水类水质。同时加快推进6个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站及管网配套工程,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面建成县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项目,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全覆盖。

二、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修复

2020年我县完成营造林23.2万亩,启动实施了黄河沿岸(兴县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通道及两侧可视山体进行绿化,绿化总面积51000余亩,绿化长度85.4km,绿化面积537亩;完成沿黄旅游公路可视山体绿化面积19863亩。主要栽植油松、侧柏、山桃、山杏、黄栌、黄刺玫、连翘、紫穗槐等色彩繁多的树种,同步完成绿化、彩化和美化,推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成为一条“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五彩缤纷”的彩色走廊,形成路在景中、景在路中、路景一体的良好景观效果目前可视山体绿化、通道绿化工程已全部完工。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促进自然修复。“十三五”以来我县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461平方公里建设骨干坝和中型淤地坝104座共完成20座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目前正沟等9座、阴家沟等2座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实施,力争11月底全面完成建设内容,该项工程建成后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1.58平方公里。经初步测算,在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中,可建成坝滩地50亩,梯田100亩,造林600亩(其中经果林200亩),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沿黄经济发展的良性发展。

三、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十三五”以来,我县深入挖掘黄河中游晋西北特色的窑洞文化、黄河大峡谷神奇动人的自然景观、原始质朴的古村古寨等人文景观、“黄河鱼”饮食文化和晋绥边区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建成晋丰山庄、枣园情等一批沿黄旅游示范点,晋丰山庄入选山西首批“三个人家”。沿黄6个村列入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村开始实施,4个村正在编制规划。举办了寨滩上“枣儿红了”旅游文化节、黑峪口首届黄河古渡民俗文化旅游节等乡村文旅活动,不断扩大我县沿黄特色旅游村庄的知名度。发展沿黄精品旅游路线,建设观光景点4处(临岸听涛景点、渊亭山立景点、六郎寨景点、孟良寨景点)、自驾营地1处(张家湾自驾营地)、驿站3处(裴家川口驿站、黑峪口驿站、罗峪口驿站),建设沿黄美丽乡村3个(罗峪口村、裴家川口村、黑峪口村)。

四、存在问题

(一)自然条件差,治理难度大。我县国土面积居全省各县之首,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含沙量高、沟壑密度大,地貌复杂多样、梁峁林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年内水量季节性分配不均,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11880/年·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较大

(二)技术力量薄弱,水保人才老化。当前水利系统普遍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特别是水保工作方面人力不足现象尤为明显,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方面由于干部比例失调,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紧缺,一专多能人才严重不足,导致较难难适应当前水土保持工作需要。

五、建议

(一)希望上级部门一如既往地扶持革命老区兴县的发展,后续再安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和投资时,尽量向兴县倾斜,从根本上改变我县“项目落地难”的现状。

(二)要自上而下强化水保生态项目后续管理力度,凝聚合力,确保工程效益、生态效益的长期发挥。

(三)希望上级部门高度重视水利事业单位的发展,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制定优惠政策以及创造优厚的条件来不断吸引优秀的水保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基层水保人员的理论、业务指导,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工作,最大限度的培养好现有的水保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