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2 15:00
大
中
小
来源: 兴县新闻网
交楼申村,下辖一个自然村宜宜沟村。总户籍人口413户,1164人。其中,常住人口191户,350人(宜宜沟11户27人)。党员31人;全村共有土地4398.8亩,林地1326.8亩(包括140亩退耕还林),耕地约3072亩,主导产业以种植马铃薯、红芸豆和养殖业为主,其次还有食用菌种植大棚、光伏产业等。村民主要收入以传统种植、养殖以及本村、邻近产业务工和外出务工为主。近年来,支村两委主要通过抓产业促致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交楼申乡“一乡一园区”香菇大棚种植就建在交楼申村,流转了本村集体土地63亩,每年为村集体带来6.3万元的利润;同时村集体在市能源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在奥家滩万锦禽业合作社的养鸡场投资入股12万,每年分红1.4万。除此之外,光伏分红收益40万左右。产业的发展使得村集体由原来的一穷二白变得有钱了。每年给每户村民发一袋白面的福利,各种公益性岗位的开支有了出处,各种小型建设、设施配套、环境整治都可以开展了,各种乡风文明建设、文化阵地建设也可以跟进了;在业余爱好者任基成、奥利英的倡导下成立了设备齐全的秧歌、锣鼓队,每晚活跃在村中心广场上;建有图书室,为有阅览需求的村民满足服务;每年评选各种村级、县级文明户以资鼓励!总之,有钱了所有的工作也就好开展了。另一方面支村两委抓阵地、优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硬件水平。为改变交楼申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先后争取资金80万余万元,为村内硬化道路500平方米,新建便民桥一座、水泥硬化村委场地600余平米,沥青硬化文化广场1400余平米,修缮残垣断壁260余平米,改造提升村委办公大楼400余平米,图书室、日间照料中心、爱心超市、文体室等基本功能一应俱全。取暖改造200余平米,亮化美化墙体立面750平米,刷白黑窑洞253眼,新建粮食加工房一座,新建打粮食场1350平米,改造村委餐厅一座,改造村委会议室一间,绿化整治河道1300米,打造出融党员活动、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党群综合服务平台。为支、村两委班子开展各项工作、服务村民提供了有力支撑。
郭书记如数家珍说着村里的发展变化。为了让村民在现有的土地上合理种植,高产增收,他们到相关单位争取优质种子、有机肥料分发村民,鼓励村民利用高寒优势种植马铃薯、红芸豆,并联系销售渠道;同时也积极支持村里养殖户发展养殖业,为有资金需求的村民争取小额贷款等;村里有100多人在外长期务工,为了提高村民的就业素质、技能,组织全村在年龄范围内的村民全部参与过各类素质、技能培训,无论在哪里务工,就业都有了保障;由于“一乡一园区”香菇大棚就在本村,村民有四、五十人承包了香菇大棚,一季人均收入3万多,如果种植两季,那就是人均6、7万的收入。除此之外,部分妇女也参与大棚种植的长期务工,年收入也在2万元左右。
提升了素质、技能的村民,勤劳、简朴、奋斗,这一部分人群才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这几年,我县加大力度,对农民进行各类素质、技能培训,力争让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依赖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而是在政策的鼓励下开始尝试新的技术和模式。他们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这些变化不仅让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们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离开时,我们还参观了交楼申乡“一乡一园区”香菇大棚,看到两个妇女正忙着摘菇。她们手法熟练,一边摘,一边交谈,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菌棒上均匀饱满的花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生机勃勃,看上去非常诱人,看来这一季的香菇又是大丰收!
通讯员:梁桂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