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乡镇动态

兴县交楼申村:美丽宜居 更上层楼

 时间:2023-11-02 15:00       大    中    小      来源: 兴县新闻网

交楼申村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的黑茶山脚下,是一个风景秀丽、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庄。走进交楼申,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条宽敞的马路穿村而过,两边新修的居民房、宽阔的绿化带和一盏盏太阳能路灯让人眼前一亮。马路两旁的民居建筑外墙,采用传统的乡村特色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方式,灰墙丽瓦,雕镂相间,风格统一,错落有致。每家每户的院落都打理得整整齐齐,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卉和绿植,使得整个村落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村前一条清澈的小河欢快地流淌,河岸的格桑花正热烈地开着,各色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队花枝招展的女孩在向人们展示婀娜的舞姿。沿着河岸漫步,可以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和大自然的美丽,让人心旷神怡。
此外,村里的公共设施也十分完善。马路两侧宽敞的地方设有休闲椅和健身设施,方便村民们休息和健身。在村中心路南建有文艺舞台、大广场、休闲廊亭,为村民们提供了理想的休闲、娱乐场所,村民们可以在这里举行各种文艺、文化和运动交流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开小卖部的村民奥左秀说,交楼申美丽乡村建设从2021年开始,2023年基本完工。现在村里所有的道路全部硬化,污水分流了,建了污水处理站。给每家每户新筑了外墙、大门,治理了村前的河道,安装了路灯,整修了广场、戏台、凉亭。如今环境整洁了,路好走了,村民们的心情也好了。“估计兴县城里也没有我们村现在好吧!感觉我们也过上了城市的生活!”一脸自豪的奥左秀笑容满面,侃侃而谈。当问到他的收入时,他说:“国家先是让我们脱贫致富了,又是规划种植又是计划养殖,同时还在村里发展大型产业,让大家在家门口就业挣钱。这不,整村脱贫后又开始搞振兴了,让村民们培训各种技术,让种地、养殖、外出务工的人都有技术、有素质。村民们手头有钱了,我的小卖部收入当然就可观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阶段收效怎么样,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村民奥左秀给交楼申村近几年的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的成绩打了个满分!
在交楼申村党群服务中心,我们见到村支部书记郭成成。郭书记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交楼申村基本情况以及在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交楼申村,下辖一个自然村宜宜沟村。总户籍人口413户,1164人。其中,常住人口191户,350人(宜宜沟11户27人)。党员31人;全村共有土地4398.8亩,林地1326.8亩(包括140亩退耕还林),耕地约3072亩,主导产业以种植马铃薯、红芸豆和养殖业为主,其次还有食用菌种植大棚、光伏产业等。村民主要收入以传统种植、养殖以及本村、邻近产业务工和外出务工为主。近年来,支村两委主要通过抓产业促致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交楼申乡“一乡一园区”香菇大棚种植就建在交楼申村,流转了本村集体土地63亩,每年为村集体带来6.3万元的利润;同时村集体在市能源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在奥家滩万锦禽业合作社的养鸡场投资入股12万,每年分红1.4万。除此之外,光伏分红收益40万左右。产业的发展使得村集体由原来的一穷二白变得有钱了。每年给每户村民发一袋白面的福利,各种公益性岗位的开支有了出处,各种小型建设、设施配套、环境整治都可以开展了,各种乡风文明建设、文化阵地建设也可以跟进了;在业余爱好者任基成、奥利英的倡导下成立了设备齐全的秧歌、锣鼓队,每晚活跃在村中心广场上;建有图书室,为有阅览需求的村民满足服务;每年评选各种村级、县级文明户以资鼓励!总之,有钱了所有的工作也就好开展了。另一方面支村两委抓阵地、优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硬件水平。为改变交楼申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先后争取资金80万余万元,为村内硬化道路500平方米,新建便民桥一座、水泥硬化村委场地600余平米,沥青硬化文化广场1400余平米,修缮残垣断壁260余平米,改造提升村委办公大楼400余平米,图书室、日间照料中心、爱心超市、文体室等基本功能一应俱全。取暖改造200余平米,亮化美化墙体立面750平米,刷白黑窑洞253眼,新建粮食加工房一座,新建打粮食场1350平米,改造村委餐厅一座,改造村委会议室一间,绿化整治河道1300米,打造出融党员活动、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党群综合服务平台。为支、村两委班子开展各项工作、服务村民提供了有力支撑。

郭书记如数家珍说着村里的发展变化。为了让村民在现有的土地上合理种植,高产增收,他们到相关单位争取优质种子、有机肥料分发村民,鼓励村民利用高寒优势种植马铃薯、红芸豆,并联系销售渠道;同时也积极支持村里养殖户发展养殖业,为有资金需求的村民争取小额贷款等;村里有100多人在外长期务工,为了提高村民的就业素质、技能,组织全村在年龄范围内的村民全部参与过各类素质、技能培训,无论在哪里务工,就业都有了保障;由于“一乡一园区”香菇大棚就在本村,村民有四、五十人承包了香菇大棚,一季人均收入3万多,如果种植两季,那就是人均6、7万的收入。除此之外,部分妇女也参与大棚种植的长期务工,年收入也在2万元左右。

提升了素质、技能的村民,勤劳、简朴、奋斗,这一部分人群才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这几年,我县加大力度,对农民进行各类素质、技能培训,力争让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依赖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而是在政策的鼓励下开始尝试新的技术和模式。他们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这些变化不仅让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们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离开时,我们还参观了交楼申乡“一乡一园区”香菇大棚,看到两个妇女正忙着摘菇。她们手法熟练,一边摘,一边交谈,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菌棒上均匀饱满的花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生机勃勃,看上去非常诱人,看来这一季的香菇又是大丰收!

通讯员:梁桂连